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早期发展的影响之三:首先,沃森(JBWatson,18781858)和斯金纳(主义者BF史基纳,1904年)为代表的行为理论;第二菲尔德(布卢姆菲尔德,1933年)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;第三,中山南路(C.Shannon,1948年)为代表的信息理论。
我现在需要一篇语言学的论文,中文可以,题目是morphologicalknowledgeandlanguagelearning就是关于形态法的知识,格式要求:摘要,关键词,引言,正文,总结,参考文献。
《论语言的内部矛盾及其发展》,载《中国语文》1961,1。《评语言论》,载《中国语文》1965,5。《再论语言的内部矛盾及其发展》,载《兰州大学学报》1964,1。《词的语义域和词典》,载《辞书研究》1981,1。《论词义运动》,载《辞书研究》,1985,5。
1、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英汉对比的论文。英汉对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。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、语法规则、语言习惯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,可以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优势,有利于更好地推广汉语和提高外国人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。
2、这个专业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,发展空间较为广阔。 主要课程:英语系列课程、对外汉语教学概论、语言学概论、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代文学、中国当代文学、文学概论、中国文化概论、外国文学、比较文学、中外文化交流史等。
3、[摘要]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,语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。从传统观点来看,语 音、词汇、语法这三个构成部分中,词汇最具文化资格,因为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。历来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正是从词汇入手的,而借词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内容。
.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“ 浓缩性现象 ” ,汉语表达常呈“ 展开性现象 ”。“ 由于英民族常取‘浓缩型 ’ 的思维方式 ,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,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。 ”“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,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。
关键词: 英译汉;词性转换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,英语属于印欧语系,汉语属于汉藏语系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。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,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,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,就不能以“挖个坑填个萝卜”方法来逐词对译。
套译法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,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,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,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,但喻义相似或对应,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、主动性,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。
英译汉时,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、形式,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、意义;汉译英时,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、意义,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、形式。王力,“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,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,毕竟有联络的痕迹;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,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,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。
本文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形和差异性,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、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,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,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。
汉译英技巧包括:增词法、减词法、词类转换、语态转换、语序变换、合句法、分句法。增词法。在翻译段落时,为了能充分的表达原文含义,以求达意,翻译时有必要增加词语来使英文的表达更加顺畅。减词法。英语的表达倾向简洁,汉语比较喜欢重复。
而汉译英的难处,首先在于你的英文要做到没有语病或极少语病。而光是这一点,国内的翻译就没多少人能做到。翻译的技巧 在语态上,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(中译英),或者把被动语态变为主动语态(英译中)。
单祝堂在学术界活跃,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的多个层面。在1999年8月的《东南大学学报》上,他发表了论文浅谈汉语双关及其英译,深入探讨了汉语中双关现象与英语翻译的对接策略。同年5月,他又在《江苏外语教学研究》发表了关于英语双关现象的探讨,揭示了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。